清洗液的成分是决定是否腐蚀电子元件的关键因素。锡膏助焊剂清洗液主要分为水基和溶剂型两大类。水基清洗液以水为溶剂,通常添加表面活性剂、缓蚀剂等成分。其中,部分水基清洗液若酸碱度控制不当,或缓蚀剂添加量不足,在与电子元件接触时,可能会对元件表面的金属镀层、引脚等部位产生腐蚀。例如,当水基清洗液呈较强酸性时,会与元件表面的金属发生化学反应,导致金属溶解;而碱性过强的清洗液,可能会破坏元件表面的氧化膜保护层,加速腐蚀过程。不过,合格的水基清洗液会通过调整配方,将酸碱度控制在合适范围,并添加足量有效的缓蚀剂,降低对电子元件的腐蚀风险 。
溶剂型清洗液同样存在腐蚀隐患。一些溶剂型清洗液含有卤代烃、醇类等成分。卤代烃溶剂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,但如果其纯度不高,含有微量的酸性杂质,在清洗过程中可能会与电子元件的金属部分发生反应。比如,含氯的卤代烃溶剂若残留于元件表面,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形成酸性环境,对金属产生腐蚀。醇类溶剂相对温和,但某些醇类在特定温度、湿度条件下,也可能与元件表面的涂层发生溶胀反应,影响元件性能。不过,经过优化配方的溶剂型清洗液,会尽量减少杂质含量,选用稳定性好的溶剂成分,以减少对电子元件的不良影响。
电子元件自身的材质和结构也影响着腐蚀情况。不同电子元件使用的金属材料、镀层以及封装材料各不相同。例如,铜制引脚相较于不锈钢引脚,更容易在某些清洗液环境下被腐蚀;一些表面涂覆有机涂层的元件,若清洗液与涂层的兼容性不佳,可能会导致涂层溶解或剥落,进而使内部金属暴露在可能产生腐蚀的环境中。此外,元件的结构设计也有影响,带有缝隙、孔洞的元件,清洗液容易残留其中,如果不能及时干燥或冲洗干净,残留的清洗液就可能持续作用于元件,增加腐蚀风险。
使用规范同样对避免腐蚀至关重要。即使是性能良好的清洗液,如果使用方法不当,也可能引发腐蚀问题。例如,清洗时间过长,清洗液与电子元件长时间接触,会增加发生化学反应的概率;清洗后未及时进行冲洗和干燥处理,残留的清洗液会在元件表面浓缩,改变局部环境的酸碱度,从而腐蚀元件。正确的操作是严格按照清洗液的使用说明,控制清洗时间和温度,清洗后迅速用去离子水冲洗,并通过热风、真空等方式及时干燥,降低腐蚀发生的可能性。